Event Banner

為何要傳福音?

主耶穌曾講述一棵主人期待多年但未結果子的樹。主人說,若樹不結果子,就應當砍下丟棄。不結果子的樹不配白佔地土、不配享受恩典,它只是虛度生命。

那麼,主在我們生命中所要求的「果子」是什麼?主耶穌給了我們兩個命令:第一,是對信徒之間的命令:「你們若彼此相愛,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。」第二,「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。」首先是彼此相愛,之後你們要傳揚福音,彰顯神對世人的愛。我們活著不可以只被動地領受恩典而不成爲別人的祝福。我們必須結出永恆的果子榮耀神。

然而,我們自己絕對沒有能力遵行。沒有人能真正愛神,除非先認識神怎樣愛他。使徒約翰說:「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。」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成為一種有約束力的認識,催逼我們不能不以愛來回應祂的愛。當我們領悟神的愛,我們就能體會祂在十架上為我們受苦的大愛。我們深受感動,以愛來回應。

那麽,爲什麽要傳福音?

一、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。
傳福音的原動力是上帝的旨意。約翰·加爾文曾說:「除了上帝自己,沒有任何事物比上帝的旨意更大。」在祂偉大旨意之中,包括創造、救贖、啟示—其中最大的旨意之一就是:「到普天下去傳揚福音。」

六十多年前,有一位傳道人在印尼加里曼丹宣教。因氣候炎熱,他戴著寬邊農夫帽,右手拿聖經,左手與口袋裏滿滿數百張福音單張。他一城接一城,一鄉接一鄉,宣講基督,領人禱告。每當停留在一個地方傳福音一兩週之後,他並沒回家,而是繼續前往另一個城鄉。他繼續走,繼續傳,一直走到最後一個城:天國。

我於1966年到加里曼丹,第一次聽到這故事,深受感動。他是那種只知「往前走」而不知「回頭路」的人。當福音單張發完了,他就大聲呼喊:「上帝愛你!」然後消失在叢林深處。也許他已殉道,也許被土人吃掉,沒人知道。但人們說:「我們知道他往哪裡去,卻不知他什麽時候回來。」這就是福音的精神。

二、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命令
主耶穌說:「你們要往普天下去!」二十個世紀以來,有多少人沉溺享樂,只有極少數人委身於傳福音?在大使命之前,有基督的寶血流出;在大使命之後,有殉道者流的血。耶德遜(Adoniram Judson)到緬甸,諾門森(Ludwig Nommensen)到蘇門答臘,戴德生(Hudson Taylor)到中國,布萊納(David Brainerd)到美國,莫法特(Robert Moffat)與李文斯頓(David Livingstone)到非洲。他們都遵行主的命令,為福音勞苦、忠心至死。

1965年前,有一個名為紅海差會(Red Sea Mission)的宣教機構,進入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等最嚴格的伊斯蘭教地區。傳福音十年,只有兩人歸信主。隔天晚上兩人便被砍頭。但福音仍然繼續被傳揚。我於1967年聽見這見證,深受感動。

當我第一次讀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二章,我起初不明白,父神怎麽會尊重人?一切的尊崇豈不都應該歸於上帝和羔羊嗎?但主耶穌說:「若有人服事我,我父必尊重他。」所以凡為主福音忠心至死的,必蒙天父尊重。

三、因為十架的愛激勵我們
使徒保羅說:「原來基督的愛激勵(constrains)我們。」中文翻譯為「激勵」,原文的意思不只是激勵。Constrains的含義更强烈:催逼,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力量。基督的愛催逼我們,使我們非傳揚祂不可。這愛絕不虛假,所以不能拖延,也不能被自我所勝。在那時刻,我們就當立即行動。

歸正神學不僅攸關個人得救的問題。我們必須帶領全世界(政治、文化、經濟、科技等等)歸回上帝。歸正神學包含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。例如摩西對法老說話,但以理在巴比倫王宮堅守信仰。神給你更大的恩賜,是為了讓你承擔更大的使命。因為「基督的愛催逼我、激勵我,使我做神要我做的。」

四、因為世人的需要
這也是傳福音的反合性。最需要福音的人,反而自以為不需要。正如保羅在夜間所看見的異象,有一個馬其頓人呼求:「請你過到我們這裡來幫助我們!」但當保羅真的前往馬其頓的腓立比與以弗所,卻遭遇拒絕與迫害。第二天,他便被關入監牢。不論如何,人總需要福音。因此,使人產生飢渴慕義的心,並且使人醒悟、回到神面前,是非常困難的任務。因此,不論世人的回應如何,是拒絕或是接受,因為他們需要福音,所以我們就必須傳福音。

五、因爲虧欠感
使徒保羅說:「無論是希利尼人、化外人、聰明人、愚拙人,我都欠他們的債。」這種虧欠感不是虛偽的。慕迪(D. L. Moody)有一次夜裡無法入睡,只因那天還未向任何人傳福音。他便出門,遇見一個醉漢,便向他傳福音,之後回家才能入睡。今天還有像他這樣的人嗎?若有,會是你嗎?

從遵行神的旨意,到順服神的命令;從被主的愛所感動和激勵,覺悟人靈魂對福音的迫切需要,並被虧欠感所催逼;這些因素應當推動基督徒持續不斷地努力傳揚福音。

唐崇榮 牧師